
【三培育三引领专刊】通江县院“一府三乡·红色守望”检察品牌:打好保护利用“组合拳” 守护“红色通江”
作者:日期:2022-10-24
近年来,通江县院立足通江红色资源富集优势,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积极融入红色资源保护大局,倾力打造“一府三乡·红色守望”公益诉讼检察品牌,打好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组合拳”,促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提档升级。
一、“担当”为首,唱响服务大局“主旋律”。坚持把守护红色资源作为融入大局的具体抓手,自觉强化责任担当,找准公益诉讼检察着力点。一是在高位推进中主动“担当”。紧扣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和县委“一区三地·红色通江”建设目标,把“持续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作为工作主线,找准检察护航“红色通江”的契合点,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切实增强保护红色资源的检察担当。二是在深化治理中强化“担当”。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保护调查研究,摸准革命文物旧址、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报送党委政府,推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设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首个检察公益诉讼联络点,为常态开展红色资源保护检察工作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在多方联动中践行“担当”。联合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巴中)管理局等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革命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形成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衔接、重大情况通报、案件调查协作、联合调研、联席会议等六大机制,就红色资源保护、完善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衔接达成共识,组织开展联合调研50余次,召开圆桌会议和联席会议18次,推动解决6大类红色资源保护难题。
二、“实干”为要,筑牢精准保护“防护网”。紧盯红色资源管理保护突出问题,以检察履职的“实干”筑牢精准保护的“防护网”。一是在科学研判中突出“实干”。针对革命遗址、英烈纪念设施众多、零散分布、保护现状不明等问题,分批走访革命遗址遗迹199处,对存在疏于管理、安全隐患、侵占破坏等5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制作详细问题清单34个,为进一步规范科学保护奠定基础、指明方向。二是在精准监督中彰显“实干”。部署开展散葬烈士墓、红军石刻标语、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监督行动,针对红色资源管理保护突出问题,与行政机关开展诉前磋商6次,发出检察建议12件,推动系统修缮散葬红军烈士墓2218座、红军石刻标语22处、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4处,办理的督促保护红四方面军散葬烈士墓一案被省院评为2021年度全省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三是在深入宣传中坚持“实干”。联合县文广旅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红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施方案》,利用川陕苏区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平台,联合开展文物保护法治宣传38场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受众10万余人。充分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王坪烈士陵园检察公益诉讼联络点,宣传本地红色资源、讲述本地红色故事48期,有效营造保护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发展”为纲,用好铸魂育人“活教材”。聚焦检察事业发展,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筑魂育人作用。一是在深度挖掘中融合“发展”。结合红色资源保护检察履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度挖掘红色资源精神内涵,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完善编写红色事迹故事80余个,将红色故事充分融入机关党建、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干警弘扬川陕苏区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推动检察事业向前发展。二是在赓续传承中全面“发展”。常态化开展红色教育,印发《通江县人民检察院关于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实施方案》,依托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10余个核心教学点,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等活动为契机,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发展动力。三是拓展平台中创新“发展”。依托通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检察遗址,积极梳理川陕苏区革命历史文化和检察工作的历史脉络,全面推进“一书、一址、一馆”建设,收集整理川陕苏区红色检察史料近20万字,珍贵图片100余张,完成川陕苏区检察史陈列馆主体建设和《川陕苏区检察制度的创建与发展创作》,全力打造集教育、引导、缅怀、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检察系统党性教育实践锻炼基地。